欢迎加入法治观察网!
“他为啥总是把垃圾倒在我家门口,说了几次,还是那样。”
“我岁数大了,走路费劲,再说了也不是很脏的东西,你一个年轻人就不能把它清理掉吗?”
这是11月9日,记者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的“六小”调解工作室看到的一幕。说话的两人分别是金滩乡岳峰村的小李和老张。
此外坐在一起的还有金滩乡党委书记姚文强、乡司法所、派出所以及岳峰村的负责人。听完两人的情况后,姚文强笑了,“这算什么事啊,还值得这样吵闹,你们是邻居,应该互相帮助的,不能因为这点小事红脸啊。远亲还不如近邻呢……”
经过一番耐心的调解,小李和老张都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握手言和。
“就是这样一些家长里短的小纠纷,如果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发展成大矛盾。我们立足金滩乡多民族杂居、多文化融合的乡村实际,聚焦群众需求多元、纠纷多样、服务多维的特点,推行解决矛盾纠纷‘六小’工作法,从日常‘小切口’解决民生‘大问题’,有力保障了社会环境和谐稳定。”姚文强说。
金滩乡辖9个行政村,全乡2139户7400余人,生活着汉、藏、蒙古、回等民族,整体社会发育程度不高,矛盾纠纷呈现出多样性、突发性、复杂性等特点,小矛盾小纠纷极易引起大问题,造成民族隔阂,影响团结稳定。
基于这样的认识,2016年,金滩乡就提出了“五小”化解法,经过实践检验,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邻里关系更融洽了,社会关系更和谐了,干群关系紧密了……随着社会的发展,金滩乡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于是,他们与时俱进,在“小隐患”“小纠纷”“小需求”“小问题”“小案件”的基础上增加了“小环境”,“五小”化解法变成了解决矛盾纠纷“六小”工作法,是对“枫桥经验”本地化实践做出的有益尝试,有效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构建出各民族群众交流交融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
早在今年6月,金滩乡金滩村阿泵图社的藏族群众李某元向村委会反映,他家门前的一片草场被两户邻居用围栏围了起来,因牧道被占自己饲养的牲畜无法顺利转场,于是和邻居发生了争吵,希望村委会能够予以解决。
在了解到情况之后,由姚文强和司法所所长李春兰以及精通藏汉双语的村“两委”班子成员组成“石榴籽”纠纷调解队,第一时间赶赴群众草场,力争把草山纠纷化解在“山脚下”。
调解队认真倾听产生纠纷群众的意见建议,详细了解纠纷缘由和矛盾所在,实地查看了草山纠纷地界。在摆明查清全部问题根源的基础上,运用政策引导、思想教育、讲法普法、用情化解等方法,耐心细致地为当事人做调解工作。经过1天的耐心调解,最终明确了多方的草山界限,李某元和两户邻居主动将每家草场围栏后撤5米,腾退出一条约15米宽的公共牧道,方便大家的牲畜转场。
在调解队的见证下,纠纷当事人签下了调解协议书,邻里们消除隔阂并握手言和,至此一场少数民族牧民群众之间的草山小纠纷得以化解,一件牧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小需求得以满足。在该起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中,金滩乡坚持为群众解难题、化难事、保团结,积极将基层疑难矛盾纠纷化解处理,防范“小纠纷”可能引发的“大事件”。
“非常感谢咱们调解队的成员,让我烦心的事得到了解决,从那之后再也不影响我放牧了,而且和两位邻居的关系也比以前更好了。”想起当时的调解,李某元仍然很激动。
采访中,记者发现无论是在乡里的“六小”调解工作室还是在村委会的调解室,调解流程、调解方法、注意事项等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张贴在墙上显著位置。
在谈到他们具体的调解方法时,姚文强说:“排除小隐患,突出一个‘早’字;调解小纠纷,突出一个‘快’字;改善小环境,突出一个‘融’字;解决小问题,突出一个‘实’字;办理小案件,突出一个‘稳’字;满足小需求,突出一个‘准’字。在这6个字的加持下,全乡连续6年未发生重大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97%的矛盾纠纷能够做到当天排查当天发现当天化解,从源头降低了重大矛盾纠纷发生率。”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金滩乡转换工作思路变“调”为“防”,在全乡9村设立“积分超市”从“积孝、积善、积信”等方面分户积分,并以积分结果选树先进典型,真正实现矛盾纠纷化解由“身外事”变成“自家事”。三年来,全乡兑换积分商品40余万元,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
一个矛盾纠纷的有效化解胜过制定一系列文件方案,金滩乡在调处小问题、小隐患、小纠纷中本着发现早、化解快、办事准、成效实的原则,切实用心用情用力疏通群众心头之堵。通过早排查早发现快速受理民忧,联合发力解纷,将“六小”工作法延伸到了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推动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落实落地、见行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