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法治观察网!
图为王世广(左二)与年轻干警进行调解经验交流。魏振敏 摄
□ 魏振敏 王智勇
他35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法庭,坚守在太行山区,办理案件3500余件,无一错案、无一信访:他因常年穿着布鞋入户调解,被山区群众亲切地称为“布鞋法官”;今年11月12日,他荣登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他就是沙河市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沙河市人民法院白塔法庭原庭长王世广。
扎根基层
坚守司法为民初心
今年年初,扎根山区基层法庭35年的王世广正式退休。35年来,他始终怀着一颗为民初心,年复一年跋山涉水、走村入户,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他办理的案子,调撤率长期保持在80%以上,服判息诉率达95%,经手的3500余起案件,无一错案、无一信访,赢得了老百姓的赞誉。
王世广深知山区群众到法庭打官司交通不便,于是“巡回办案”便成了他常用的办案方式,田间地头、房前街头都有过他的身影。虽然基层法庭审理的大多是婚姻矛盾、邻里纠纷、民间借贷之类的“小案子”,王世广却说:“案件无大小,走上法庭的双方,哪个不是三里五村的,找到我们,就是把法官看得比亲情友情还重,我们都要认真对待。”
出于对调解事业的热爱,退休后的王世广选择成为当地基层法庭的一名调解员。王世广对诉讼流程、案件处理各个环节都非常熟悉,能迅速把握纠纷的关键点,从法律角度给当事人提供最妥帖的解决方案,因此周围的百姓遇到法律纠纷都愿意先找这位调解员了解一下。“从调解的角度解决纠纷,要分析平衡双方的利益。读案例、读人、读人心,读出来人心了就能调解了。”说起调解工作,王世广颇有心得。
因案施策
总结定分止争“秘诀”
王世广十分注重案件的总结梳理工作,从2015年直到退休前,他始终坚持着写工作日志的习惯,近十年里记录了1641个案件的审理情况。其中,有对改判案件的自我批评,对发回重审案件的分析,也有收集案件证据的注意点、案件的调研分析结果……满满当当的日志本里记录着他办案调解的经验教训、心得体会,只为了实现案结事了、社会和谐。
基层法庭受理的大部分都是涉及群众家长里短的民事案件,王世广认为对于这类案件,不能简单地一判了之,而是要耐心地为当事人释法明理,彻底消除他们心中的疑惑和不解,促进矛盾纠纷彻底解决。“解释一遍不行就两遍、三遍,不厌其烦地解释。你不能光喊在嘴头上,得让群众认可你,这个工作就好做了。”在王世广看来,调解没有捷径,也不是一日之功。要打开当事人的心结,既要有耐心,更要兼顾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沙河市八里庙村的两户村民因房屋相邻权产生纠纷,王世广接到村干部求助,出面对两户村民进行调解。他前前后后组织了8次调解工作,每次都到深夜,这份执着最终感动了双方当事人。村民王某因生意资金周转向邻居刘某借了两万元应急,但未能按时足额偿还借款,王某将刘某起诉至法院,一对原本的好邻居要对簿公堂。王世广主动接下这个案子。他好说歹说把双方叫到了一起,把法和理掰开揉碎地讲给他们。通过王世广的耐心工作,原本争得面红耳赤的两个人终于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敞开心扉交谈。事后,当事人刘某说:“王法官的工作公平公正,老百姓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他调解,都信任他。”
薪火相传
承续敬业精神
35年来,王世广坚持穿布鞋上班,方便随时入户调解。可真到了群众家里,他更是当起“黑老包”,坚决不沾当事人一口饭、一滴水。“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底气,让群众相信咱们法官能够一碗水端平。”王世广说。
从事法律工作的35年里,除了积极为当事人尽力调解矛盾,王世广也会把自己的调解经验传授给年轻人。郑润芝是白塔法庭法官助理,这些年,她跟着王世广学习调解经验,亲眼见到王世广成功调解了很多起民事纠纷案件。郑润芝说:“他对案件调解的时机把握得非常准,对当事人的心理把握得也比较好。他很有耐心,愿意在调解上花费很多功夫。他做一件事,必须为这件事负责到底。”
在王世广的带领下,白塔法庭老中青三代法院人主动融入基层治理,尽心竭力为群众服务,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通过他们的不懈工作,白塔法庭收受案件数量逐年下降,山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上升。
退休后,虽然脱下了法袍,但褪不掉的是王世广为民服务的情怀。他凭借着多年在审判一线的丰富经验,积极投身普法宣传,下乡村、进学校,将复杂的法律条文转化为贴近生活的案例,让法律知识真正走进群众生活。退休后的王世广依然干劲儿十足,他说:“我认为脱下法袍并不是我工作的终点,而是我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我会继续用我积累的经验,奔赴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