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法治观察网!
伴随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金融消费需求不断攀升,在这个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金融纠纷。能否有效化解这些纠纷,考验着金融行业的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也考验着提升金融风险识别与防控化解的法治能力。
建立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是“枫桥经验”在金融领域延伸发展的重要体现。
为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近年来,青海省法院立足工作实际,不断探索创新,扎实开展金融纠纷多元解纷工作,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极力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金融安全,积极推动平安青海建设和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建多元解纷机制
今年年初,某合作社业主马某因为经营需要,向中国农业银行贷款,却遭遇经营问题无法按时还款,银行在多次催要无果后起诉了马某。
马某深知如果被法院判决,不仅个人征信将受到影响,自己的合作社也难以走出困境。
令他没想到的是,化隆回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在了解案情后,立即委派诉讼服务中心的专职调解员与双方沟通协调,最终通过诉前调解的方式,令双方签订了调解协议。
“还好有这个诉前调解机制,避免了因为判决导致失信、融资难等严重后果的发生。”马某表示,诉前调解协议给了他一个可以接受并且能够按时还款的方案,既不违约又能解决债务问题,可以说吃了一颗“定心丸”。
很长一段时间,金融机构因一些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及时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导致大量的金融纠纷只能依靠诉讼解决,致使法院同类案件数量居高不下,不堪重负。
“我们包括基层法院接触最多的就是金融借款引发的金融纠纷,能够占到金融纠纷案件的九成左右。”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刘江静说。
为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和金融管理部门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职能作用,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意见》,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委员会青海监管局等联合制定印发了《青海省金融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实施细则》,并指导辖区法院做实做细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及时妥善化解金融纠纷。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省共有25家法院会同银行、银保监局签订了合作协议或工作备忘录。
为进一步推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全省19家法院还会同当地银行、银保监局等单位,设立了19个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其中,2个省级调解中心设在青海省银行业协会和青海省保险行业协会;各州地市设立了17个。
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立后取得的成效如何?一组数据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全省法院通过诉调对接中心调解金融纠纷案件1267件,成功调解723件,申请司法确认558件。调解的金融纠纷案件中,金融借款合同纠纷1044件,占总数的82.4%。
“以调解方式解纷,除了能为当事人节省诉讼时间和节约金钱成本外,还能让群众与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充分沟通,通过更人性化的模式,在各方之间形成最大限度的‘共赢’,达到‘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刘江静说。
打造多元解纷途径
2023年10月,海东市化隆县人民法院拉面巡回法庭通过“云上法庭”成功调解了一起金融纠纷,让远在外地的拉面人免去奔波之苦。
海东市化隆县人民法院受理该案后,承办法官委托特邀调解员及时与双方当事人联系沟通,了解到双方当事人均在外地经营拉面馆,往返诉讼成本较高,于是通过“云上法庭”远程终端在线视频调解,并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原本需要双方当事人跨越千里来回奔波处理的矛盾,通过一场30分钟的远程在线调解轻松化解,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获得双方当事人的一致认可。
“近年来,海东市化隆县人民法院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依托人民法院在线调解平台,引导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网上解纷’,实现包含在线委派案件、在线调解案件等诉调对接,有效提高了金融纠纷化解效率,降低群众的诉讼成本,使矛盾在基层得到有效化解。同时加大对调解平台的宣传推广应用力度,促进了审判工作与信息化工作深度融合,让在线调解成为人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特别是金融纠纷的首要选择。”海东市化隆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立案庭庭长袁铭德说。
“智慧法庭”丰富了金融纠纷多元化解的渠道,更好实现矛盾纠纷止于诉前、解于源头。
在依托互联网加速实现金融纠纷多元化解的同时,青海省各级人民法院还积极探索高效、便捷、公正、低成本的金融纠纷快速化解新途径。
近日,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法院以“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的快速调处模式,了结了一起信用卡纠纷案件。
2018年,李某向光大银行申请办理了一张信用卡,但因客观原因,导致信用卡逾期,银行多次催要无果后,向城西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工作人员了解案情后,考虑到案件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经向双方当事人释明“诉前调解+司法确认”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解纷快等优势,征得双方同意后,委派给特邀调解员进行诉前调解,双方签完协议后,法院经过审查当日出具司法确认裁定书。
“这种快速调处的案件最快当天就可以办结。”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李成玲说,今年以来,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法院积极加大金融纠纷诉源治理和多元化解力度,截至12月1日,共有335件金融纠纷成功在诉前化解,实现了金融案件的快速处理,极大地节约了双方的解纷成本。
随着金融机构相继落户,城西区成为全省金融机构最多、分布最密集、金融活跃程度最高的现代金融集聚区。今年,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法院先后两次邀请省银保监局和辖区金融机构代表召开金融领域诉源治理座谈,寻求构建金融纠纷化解共治、共建、共享的模式,以高效、便捷、公正、低成本的金融纠纷快速化解新途径,为金融消费者和金融机构提供更优质的司法服务。
建设多元解纷队伍
金融案件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权责关系复杂,加之金融市场创新活跃,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很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2020年12月底,青海省金融纠纷调解中心暨金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如今,这个调解委员会共有23名人民调解员,王晓雯是这23个人当中唯一一个拥有“人民调解员证”的专职调解员。
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余的22名调解员不够专业。“所有兼职的调解员全部是来自青海省银行业协会会员单位的相关业务部门、法律部门的专业人士,并且大多数以管理干部为主。此外还有从外部聘请的律师,可以说所有调解员都是懂行的。”青海省金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魏国繁说。
截至2023年11月30日,省内具备这样专业团队的金融纠纷调解组织共有29个,其中17家地市级调解组织,12家区县级调解组织,实现省市金融纠纷调解组织全覆盖。成立以来共受理调解案件1326件,其中调解委员会自收案件562件,占总案件42.38%。成功调解案件586件,调解成功案件涉及金额合计5715.36万元。
在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同时,青海省也在积极开展行业调解。据统计,自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全省法院向金融调解中心立案前委派1577件,立案后委托97件,成功调解698件,已调解案件占总数的41.7%。
青海省各级人民法院也在积极强化法院诉调对接中心人员的队伍,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诉源治理新格局。
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法院选聘组建了一支包括退休法官、退休仲裁员以及优秀人民调解员的特邀调解队伍,并通过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强化立案庭速裁团队的建设,畅通诉调对接,着力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前端。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金融纠纷调解工作站的11名调解员通过培训成为格尔木市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实现了从“非专业化”向“专业化”的迈进。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认识金融纠纷诉源治理在平安青海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衔接机制,积极推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更加便捷、灵活、高效。”刘江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