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法治观察网!
“‘至正文化’,构筑现代法院人的精神高地。”
“‘春天的蒲公英’,让孩子们在法治引领下茁壮成长。”
“‘外滩法官小巷行’,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
前不久,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举行了“能动司法 品耀浦江 上海法院十大文化品牌评选会”,22家法院的文化品牌逐一亮相。经现场评选,最终来自10家法院形式丰富、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获评“十大文化品牌”。
这也是上海法院队伍建设现代化“1+6+X”工作体系推出以来,上海法院文化建设正从“点上发力”到“遍地开花”,向着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拓展的一个缩影。
“目前,上海法院全景式文化品牌体系建设已良好开局,希望通过此次评选,进一步以品牌内涵引领司法理念现代化,以品牌培育助推审判能力现代化,为推动上海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上海高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谭滨说。
22名推介人讲述新时代品牌故事
如何为法院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力量,是此次评选的任务之一。
会场外,22家法院的文化品牌展板一字排开,穿梭其中,如同在一幅文化画卷中游走。场内,22名推介人轮番上台,展示交流,讲文化品牌建设中的金点子,聊新时代下的品牌新发展。
文化品牌的底子是什么?基层实践。
来到弄堂小巷,担任居委助理的第一天,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的青年法官就遇到了难题。老小区加装电梯,楼上楼下来回跑,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同意”才渐渐多了起来。“上海黄浦法院‘外滩法官小巷行’文化品牌的目的正在于此,以能动司法,擦亮社会治理‘新名片’。”推介人说道。
“我没去过法院,只知道你们叫‘甘棠树’。”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的推介人分享了这样的故事,法官们不设公堂,而是走进社区一线,“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化解的纠纷往往连案号都没有,却让老百姓记在了心里。
跟着视频的镜头,将目光转向田间地头,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法润人心 诉源治理新‘枫’景”文化品牌,持续五年发放《宝法说法》,驻村法官还指导村民开展民选、民议、民定,将车辆管理规范纳入村规民约这部“草根宪法”。
可以看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待什么,就推进什么,文化品牌不仅在基层实践中得到了检验,更积极服务于基层治理,让人民群众切实享有更多可触可感的司法获得感。
文化建设的活力来自哪里?创新创造。
幕布拉开,舞台亮起。他们走下审判台,飙起演技。这是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至正”剧社的演出现场,以舞台剧、微电影、脱口秀等多样表达,“至正文化”打造起法院人的精神高地。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则定位“专业”二字,法官们化身“主播”,依托“金色天平微课程”品牌,开启审判文化传播新尝试。
坚持1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春天的蒲公英”青少年法治教育工程,让近20万名学生受益。从最初的定向授课,到普法漫画、有声书,如今,法治副校长推陈出新,看着孩子们的笑脸越来越多,推介人动情地说道:“守护孩子们的‘春天’,是始终不变的信念。”
面向一座岛、一江水,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法院“生态司法点亮美丽瀛洲”文化品牌,为探索生态司法新路径提供了不少“首创”经验。司法主动介入,助力长江口滩涂“复绿”;绿色执行,让林木腾退实现多方共赢……
以创新的一脉一络编织,用行动的一砖一瓦铺就,文化品牌得以穿越时间、地域、介质,成为法院精神的“代言人”、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文化发展的源泉在何处?队伍建设。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打造“静航”全周期人才培养工程,让干警无论处于什么阶段,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进阶”体系。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依托“明允研习社”这一聚智平台,在研讨、沙龙、课堂中,探索出法官“独”与“众”的平衡艺术。
助推上海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
不难发现,此次参与评选的文化品牌都是具有上海特质、法院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好项目、好案例,也与“1+6+X”工作体系的部署高度契合,正在推动法院工作现代化之路上结出累累硕果。
在浦东,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数从最高一年近300件锐减到去年的24件;
在徐汇,八大工作机制相继建立,拓宽司法服务半径;
在黄浦,涉旧改非诉执行案件同比下降32%;
放眼全市,多个文化项目获评全国荣誉,成果惠及近百万人……
评选中,各家法院都对文化品牌的内涵和成效做了充分展示,一套既激励品牌个体成长,又推动品牌集群形成的培育机制成效初显,为上海法院文化建设的整体提升和长远发展续能聚势。
“参与此次评选,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自我梳理、对标学习的过程。”评选现场,各家法院对照精心制定的评选指标,听取评委的意见建议,检视自身文化品牌建设中的不足与缺陷,补齐短板。
同时,评选也为法院之间的相互合作、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通过对一批具有上海法院特色的文化品牌进行资源整合、分类指导,对其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选树培育、总结推广,最终为上海法院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和创新活力。
近年来,在大力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指引下,上海法院涌现出一大批文化品牌。
然而,这些“小而美”的独家经验大多局限在各自区域、领域,面临着同质化、发展程度不一等问题,各家法院在品牌如何定位、形象怎么塑造等方面也尚未形成共识。
新时代下,怎样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在全市乃至全国形成一系列具有上海法院辨识度的特色品牌,以“软实力”引领“硬发展”?
理念先行,系统推进。
今年3月,围绕“政治建设引领、司法质效为本、数字改革赋能”的工作主线,上海高院推出新时代上海法院队伍建设现代化“1+6+X”工作体系。
其中,“文化品牌建设”被写入六大体系之一,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上海法院文化建设搭起“四梁八柱”。《关于进一步创新新时代上海法院文化品牌建设体系的实施方案》跟进推出,集群之路有了更加清晰的框架与抓手——2023年,指导各法院形成各具特色的“一院一品”品牌矩阵;到2025年,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示范品牌”5至10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优秀品牌”30至50个。
政策掷地有声,措施精准有力,激活了文化建设“一池春水”。各家法院纷纷围绕四大重点文化做文章、围绕创新破难题,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共计报送了22个法院文化品牌。
理念引领下,文化品牌评选活动应运而生。从诉源治理到人才工程,从生态司法到青少年法治教育,这些试点和创新形成的“独家经验”,通过评选的塑造和推广,终将成长为“普适方法”,最终汇集而成一片“广袤森林”。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姚卓匀在点评时所说:“法院文化的力量可以隐藏在区位优势的展示之中,也可以体现在职业精神的引领中,更伴随在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中。”
“我们期待,未来能形成更多在全国拿得出、叫得响的文化品牌,让上海法院文化建设的‘群星’闪耀在更辽阔的星空,为书写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上海模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力量。”上海高院党组书记、院长贾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