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加入法治观察网!

法治观察网

网站首页

时政快讯
法治聚焦
政法资讯
法治建设
法治服务
当前所在:首页 > 法治纵横 > 从一条河看基层治理,这里的“顺河”成了一条顺应民意的“平安河”

从一条河看基层治理,这里的“顺河”成了一条顺应民意的“平安河”

发布时间:2023-10-20 来源: 中国长安网 作者:佚名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顺河镇,大清流河穿城而过,人们顺河而居,场镇因河而兴。在哺育着沿线居民的同时,湍急奔腾的河水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近年来,在内江市东兴区委政法委指导下,顺河镇以大清流河防溺水工作为抓手,以社区(村)为最小治理单元,不断加强“平安细胞”建设,深入推进“五智融合”治理,努力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政校家社”四级联动,打出一套“组合拳”,该镇三年来未发生一起溺亡事件和安全事故,“顺河”成了一条顺应民意的“平安河”。

  

  带着救援装备巡逻的“红袖标”

  早上九点,顺河镇天宫社区居民委员会副主任谢德友带领巡河队员准时出现在河岸边,他们左臂佩戴治安巡逻“红袖标”,手拿救生衣、游泳圈开始了一天第一次巡河。这支巡河队伍由社区书记、小组长、联户员、网格员、热心居民组成,其中三人会水,有一定的救人技能。

  这天正是上游放水的时候,河水奔涌而下,遇到阻碍物或者落差较高的地方就溅起朵朵白色的水花。河水流经地方的沿线筑起了高高的铁围栏,并挂上了“此处危险,严禁攀爬”的警示标语。巡河队员海大爷说,虽然天气已经渐凉,下河戏水的人很少,但放水的日子他们仍然不放心,要出来看看。

  “夏天几乎一天都在巡逻,平时每天巡河三次,但在上游放水的时候会加强巡逻”海大爷说。海大爷是土生土长的顺河人,小时候也经常在水里戏水,“这条河水下有回水湾,淹死过人哩”。

  在社区的发动下,海大爷成了巡河志愿者,他说,周围的群众都认识他,他说的话有人听,他也不想再发生小孩溺水的事件,“现在的孩子都是宝贝,是家庭的希望”。

  天宫社区每年重要节日会组织给像海大爷这样的热心志愿者送去问候和温暖,形成一道道大爱的“闭环”。

  除了人防以外,该镇也不断延伸着“天网工程”“雪亮工程”的智治支撑作用,利用综治工作站大屏,开展沿线盯梢,组成防溺水“千里眼”。

  

  社区的事儿大家干

  社区是“最小治理单元”,是平安建设“最初一米”。如何夯实社区平安基础,形成共治合力?顺河镇的答案是坚持在党建引领下,因地制宜、“一社一策”。

  该镇有两个社区,大清流河左侧是天宫社区,右侧是高山社区,两个社区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在本土居民陆陆续续搬出后,天宫社区成了一个由外来人口组成的“流动社区”。“有的是做生意、有的是孩子在这里读书,各种人员都有”谢德友介绍说。针对社区实际,社区党委把社区分为四个片区,实施网格化治理,充分培育“联户员”“网格员”“志愿者”队伍,发挥他们老干部、老邻居、老街坊,情况熟、地形熟、感情熟的作用,加强防溺水等安全宣传。

  黄进,社区综治网格员、正西街12栋联户员、老顺河人。“我喜欢帮大家调解,每当有调解几乎都是我和社区书记一起去,这些老房子最大的矛盾纠纷就是漏水和邻里纠纷,我没有什么技巧,但大家都听我的”黄进说。黄进能准确说出楼栋居民的情况:楼上的刘叔叔,两口子八十几岁了,很少出来,需要我帮他们买药买菜;这边这户人家是做生意的,但是身体有残疾。

  党员亮身份、建立社区居民台账、建立群众微信群、“红袖标”巡逻,线上线下,社区用服务把居民的心拉拢在一起,也筑起一道道安全防线。

  涨水过后,高山社区沿河两岸积水、杂石、淤泥成堆,路的上半段社区干部拿起扫帚在清理,路的下半段居民自发组织干得热火朝天。高山社区,是一个涉农社区,典型的“熟人社会”。

  针对农村的风俗特点和乡里乡亲的邻里之情,社区每年都组织开展“最美庭院”“最美环人”等评选活动,对评选出的先进典型发放大米、食用油、洗衣粉等生活物品,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凝聚了社区群众的感情,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市民精神。人手不足怎么办?社区干部带头干!社区充分利用辖区资源,由四个社区干部和一个综治网格员各自拉起自己的群众队伍,明确分工带头干。干部带头,增加了社区向心力、凝聚力,群众也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共同守护平安。

  

  “儿童主任”接力护成长

  马文东的皮鞋沾满了厚厚的黄泥,走的时候印出深浅不同的脚印,他刚去指导村民养牛回来。马文东是内江市人大代表、村主任、骑龙村“儿童主任”。作为内江市两个少数民族聚居村之一,顺河镇骑龙村是个典型的回民村,除了外出打工外,部分居民也通过养牛走上了致富道路。

  “村干部不下村,不走家串户,平时不走访,农忙不插秧,怎么能跟村民打成一片?”骑龙村村办公室有面荣誉墙,15块金黄的奖牌挂满了整面墙。“市级平安村”“四川省基层‘扫黄打非’网格化管理示范点”“先进基层党组织”……马文东认为,荣誉的取得就是因为和群众打成了一片,群众把村上的事情当成了自己的事情。

  “我们村有二十几个学生,有十几个是留守儿童,由公公婆婆带”,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他非常清楚村里的情况。他说,村里有个小河沟,平时只有一米多,但涨水的时候还是会达到三四米。为了确保孩子们上学安全,村里和学校联合建立家长接送制度,要求上下学必须由家长接送,并按家庭住地把学生编为几个小组,如果当天实在有接送困难,就由小组负责把学生安全送回;寒暑假则村干部包队,小组长包村到户,充分发挥9个村小组小组长的作用,落实责任到人,联动开展宣传,确保把“平安”送到家门口。

  在顺河场镇救人的经历,让马文东记忆深刻。“孩子先滑下去,父亲去救也滑下去了,我会水,马上跳下去施救,周围沿街店铺把店里微型救援点的游泳圈、救生衣给我们甩下来,大家才得救了。”他说的微型救援点,是顺河镇党委政府在沿街商铺设立的防范溺水微型救援工作点,一共有9个,配置了游泳圈、救生衣、绳索等救援设备,确保发生溺水警情时能够有效施救。


原文链接:http://chinapeace.gov.cn/chinapeace/c100059/2023-10/18/content_1268923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