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加入法治观察网!

法治观察网

网站首页

时政快讯
法治聚焦
政法资讯
法治建设
法治服务
当前所在:首页 > 法治纵横 > 海边播下法治“种”,开出别样幸福花——走进“乡村治理促振兴样本”

海边播下法治“种”,开出别样幸福花——走进“乡村治理促振兴样本”

发布时间:2023-10-11 来源: 中国长安网 作者:佚名

  一路上,细雨绵绵,透过车窗,辽宁大连金普新区石河街道北海村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马路宽敞干净,柳树高大粗壮。通过道路两旁树木的粗细可以看出,北海村的绿化不是一日之功。

  推开车门,一阵热浪袭来,知了欢快地在树上歌唱,仿佛在迎接我们的到来。

  随后在北海村的荣誉室里,我们见到了刚“出炉”的“辽宁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辽宁省普法示范点”两个奖牌。

  陪同我们而来的大连金普新区司法局石河司法所所长孙公庆道出了两个奖牌的获奖“秘笈”:“北海村‘两委’班子成员法治意识很强,这就是村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做得好的根本原因。村里把问题想在前面,提前咨询,做好预防,及时解决,一个个矛盾真正地被消灭在了萌芽后,他们想的都是怎么更好地以法治方式助力乡村振兴。”

  在北海村,法治身影链接着致富之路,而我们的采访,从寻找“法治种子”开始……

  

  山上“种”出路

  “上车,咱上山,去看看果树。”在村部门口,我们正碰见北海村党委副书记田原要上山。从柏油马路到水泥路,我们开着车,一路上了山。

  ■又栽果树又搞养殖

  漫山遍野的果树,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北海村的“花果山”不是浪得虚名,是有悠久历史的。早在1962年,这里栽植的国光苹果树就有1万株。1993年,村里种植的红富士苹果在泰国曼谷获国际金奖。

  在1997年的农村体制改革中,村里给6个村民组起了个名字,叫果树专业队。从果树一队、果树二队到果树六队,足见种植果树早已成了村里的经济命脉。

  经历了土地被整体征用、整建制动迁后,北海村在2019年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这项创举让北海村成为了大连市首批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

  “‘山上栽果树,山下搞养殖’,这是村里当时就确定的发展思路。”聊起北海村的历史,田原如数家珍,“我们村里现在种的果树都已经更新换代了,村里出资改造了20余亩荒地,还新建了3个温室大棚种优质樱桃……我们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积累后劲。到山下,还能看到我们改扩建的生猪养殖场,‘北海生猪’现在是村民们心中的放心猪肉,也是我们村的一块‘招牌’。”

  ■以前上山只能坐三轮车

  车停下来,田原走下车来到一棵苹果树旁上下查看着,然后,第二棵、第三棵……

  北海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生春玲走过来为我们解惑:“我们村‘两委’班子成员每天都要到山上来看看果树,如果有什么问题,就马上跟两个生产队队长碰头,及时解决。”

  每天上班前,北海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常胜也会到山上看看果树。生春玲说:“这几天王书记生病了,每天打电话第一句就是问果树长得怎么样。”

  田原在不远处向我们摆了摆手:“这个苹果就是我们村引进的最新品种——烟富10号。”伸开双手后,他继续说道,“苹果树和樱桃树都需要拉枝,也就是给树拉形,树形拉好了,能扩大树冠、增加透光性,花芽形成得早,结果早,产量高,效益好,这样更容易摘果。”

  站在山路上,面向车行驶的方向,右手边地势越来越高,左手边地势越来越低。“原来这地没有形,我们把它修成了梯田形,按照地势种了苹果、桃、樱桃……”走到坡下的果树中,田原说,“村里现在栽植的大樱桃新品种就有3万多棵,这边的都是我们今年刚刚移栽过来的,樱桃树有400多棵,小果树有2000多棵。”

  说话间,一辆摩托车和一辆面包车一前一后开上了山。

  “这路修上了,太好了!再也不怕下雨了。”面包车上坐着的是来买苹果的人,通过他的一句话我们才知道,这条上山的水泥路是今年刚刚修建的。

  “去年这个时候,这条路,小轿车根本开不上来。想上山,你们得坐三轮车。”从摩托车上下来,北海村生产二组组长李典军安顿好摘苹果的商户,转头说我们来得是时候。

  李典军的话把我们带回到去年的雨季。

  那时的山路上全是黄土,一下雨,泥泞的山路好几天都不能通车。严重的时候,山上流下来的泥把路堵死了,还要雇钩机来平整路面,就更别提来摘果了,一切工作都得暂停,等路修好。即使不下雨,上山的路由于不平,每次采摘下来的苹果、桃、樱桃,被三轮车这么一颠,待到山下装箱称重时,有不少被磕碰成了坏果。“苹果来回撞击,把苹果都给撞出坑了,人家买苹果的人能要吗?都给筛出来了,这损失老多了。”

  ■修路的事得听大伙的

  满山的果树,果子长满树枝,却因为路的原因,经济收入直接受损。

  咋办?修路!但是动钱的事得听大家伙的!

  600多米长、3米宽,一共修建2000多平方米的路,村里提出的修路方案在村民代表会议上一致通过。

  “村里严格落实‘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开展‘阳光三务’,重大事项都通过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再实施。”收起笑容,田原严肃地说,“村里每年召开的党员审议大会和村民代表表决大会都在10次以上,表决村里所有的重大事项。”

  以前,因为道路崎岖,农用三轮车拉水果上下山时,方向失控,总有工人受伤。现在路修好了,这些隐患也都没有了。一条水泥路,不仅排除了隐患,还“拽”着北海村的经济收入直线上升,李典军乐得合不拢嘴,搓着手,信心十足地准备大干一场……

  依法治村,北海村的“法治种子”早已种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屋后“种”和谐

  在乡村建立“法治超市”是大连市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从山上下来,我们来到了村部身后的一座二层小楼前。生春玲说:“我们村在2020年投资建成了这座将北海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及社区居民健身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村民评理说事点’‘法治超市’都在二楼。”

  ■“村民评理说事点”最“冷清”

  跟着生春玲的脚步,登上二楼,眼前的场景让我们为之一振。羽毛球场地、跑步机、乒乓球台、台球案子、动感单车……村民们正在场地上挥汗如雨。

  “村里开展的党建活动,包括一站式服务窗口,都设在这里了。”生春玲介绍道,把“村民评理说事点”“法治超市”设在党群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平台内,每个上二楼的人第一眼就能看到,这样方便村民有事情可以随时随地找到“村民评理说事点”的说事员或“法治超市”的服务员。

  发现我们走近,正在跑步机上运动的村民“呼”地一下从机器上蹦下来,用挂在脖子上的围巾擦了擦头上的汗,喘着粗气道:“我每天都上这来健身,环境卫生都特别好。以前上其他健身房都得花钱办年卡,现在,在我们村里这个健身房可以免费运动。我特别喜欢这个地方。”

  “整个二楼,‘村民评理说事点’应该是最冷清的地方了,因为咱村里大家伙儿相处得都特别好,没有啥矛盾。”村民快速地补充道,“谁家要是遇到难事儿了,只要是村里知道了,马上就给解决。你说,事都给解决了,哪还能有矛盾!”

  ■“难事”最后变“好事”

  今年71岁的王国仲遇着的难事儿就很快被解决了,但他用大连话说得飞快,看我们听得云里雾里的,他马上降低了语速,说必须从头到尾给我们讲讲这件“难事”。

  前几年,村里进行街面改造,考虑到地下的自来水管线已经年久失修,决定在街面改造过程中连带更新自来水管线。本来是件好事,可施工队在挖到王国仲家门外时,找不到自来水管了,一来一回挖着找,就把王国仲家的墙基挖开了。

  看到墙上有裂缝,王国仲吓坏了,马上让施工队停止施工。一个电话就找到了田原。

  “摞下电话没多大工夫,田书记就到我家来了。”王国仲回忆这事时,一直在笑。

  田原直接找到施工队负责人,现场办公。“这毕竟是个老房子,石头砌的,如果石头底下掉一块,整个房子都能塌了。抓紧时间找石头顶上,修好,不能让这个缺口越来越大。”摆事实,讲道理,田原仅用半个小时就让施工队的态度从不愿意负责转变成了主动负责。

  田原在北海村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人民调解员,在村民心里,啥事有他在准成。果然,王国仲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再到外墙检查时,发现墙基已经都砌好了。

  大家都以为这事就过去了,可是,没过多久,田原又到王国仲家里来了,还带来一个好消息——国家有一个抗震房改造政策,王国仲家的房子符合条件,可以改造两间房。

  把原来墙上的大白全部铲掉,露出砖和石头,墙里增加了钢筋,然后外面全都用上高强度抗震水泥……“现在我这房子老结实了,我特别开心。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村里的领导!”王国仲说话的声音里都带着笑,他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超前开始“点单式”调解

  在北海村“村民评理说事点”的说事员名单和“法治超市”工作人员名单上我们发现,这里的说事员和服务员都是村“两委”班子成员。但其实早在“村民评理说事点”“法治超市”还没设立之前,村里“两委”班子就超前开始了“点单式”调解,为“王国仲们”上门服务。

  在这里,谁家占了邻居家一垄地,也是会剑拔弩张的,村里的解决之道很接地气,把多出来的那垄地种出来的菜给对方。动钱伤感情,不动钱接续情谊。打那以后,两家真就成了互相送菜的好邻居。

  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村民代表利用法律手段开展日常工作,不定期请“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律师、人民调解员进村开展普法宣传,设立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和“村民评理说事点”,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引导村民利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这里的法治服务,不知不觉地“浇灌”着北海人的法治心田。

  深耕细作下,潜移默化间,北海村的“法治种子”已经种在了村民们的心里。

  心里“种”希望

  “别看这儿是村里,俺们跟城里人一样,岁数大了,到了退休年龄就能领到国家发的养老保险金。”原本坐在马路牙子上的老人一说起退休生活,兴奋地站起身,直着腰杆和我们讲道。

  老人姓周,她的话让我们对新时代农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村里拿钱办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老人所提到的养老保险金是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首要条件是村民必须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而北海村就是实行集体所有制的村子。

  “保险是村里给办的。俺们村的人,只要是符合条件的,到了退休年龄去村里申请,村里就拿钱给办保险。”老人伸出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八”的手势,“我今年63了,55岁退休,到现在我都享受8年了。”

  领养老保险的事,老人用“享受”来形容,话里“包裹”着无以言表的满足感。

  “村里哪些人符合要求能够办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记者看似简单的一句问话像戳中了穴位一样,让孙公庆打开了话匣子。

  那时的北海村被划归到大连普湾新区管辖,并且全村已经启动了整建制动迁工作,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村里的人员构成非常复杂,有动迁已经搬走的,有村里外出打工的,还有来村里多年的外来人口……北海村“两委”班子成员几经商讨,经过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大家一致同意,由村里出资聘请专业的律师团队,对村民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进行逐个认定,以此来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举手投足间,展现出的是北海人“乡村振兴法治同行”的理念。

  村民的身份认定后,办理保险的事就顺畅多了。田原说:“北海村现在的人口数是2583人,这么多年,我们已经陆陆续续为1624人办理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村里的老人说:“一般农民到了70岁,也要下地干活,要不然没有收入就没饭吃。我们村村民虽然没有地了,但是退休后不用下地干活,每月还能拿到一千八九百块钱,这就是幸福生活!”

  ■一代又一代的义务环保员

  北海村,还是省卫生村、省巾帼示范村、省文明村、省文化先进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

  雨后,初晴。站在北海村新时代广场前,微风吹过,水珠在树叶上轻摇悠荡,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广场外,马路边,身穿红马甲的阿姨们拿着扫帚在村头巷尾打扫着卫生。

  “在村里你看到的这些打扫卫生的,都是义务环保员。”80岁的王惠荣是村里的第一批义务环保员。从1998年开始,到今年,王惠荣整整干了25年。王惠荣不仅自己干,还鼓励着女儿跟着一起作奉献。

  “我老妈身体可好了,一直做义务环保员,你看我们村多漂亮,环境多好,家家户户都干干净净的。所以,一听说需要义务环保员的时候,我马上就报名了,到现在也干了五六年了。”15名义务环保员分路划片,承担起了整个村的卫生清扫工作。王惠荣和女儿是其中的两员大将。

  “咱这个团队,接班是传统,还有老公公过世儿媳妇接班做义务环保员的呢!环境搞好了,我们心情好,大伙心情都好。”王惠荣拉着记者的手说,“别看我岁数大了,那我也乐意干,有劲!”

  “农村清洁,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家园”“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沿街墙面上的黄底红字,既是村民的心声,也述说着北海村邻里友好、互帮互助的美好乡风。

  ■低保户变小康

  穿着白色背心,都基坤的手放在自家门前的拖拉机把手上,乐呵呵地说:“我这个家是拉垃圾拉出来的小康之家。”

  20年前,都基坤家是村里领低保的困难户。妻子身体不好,在家里照顾婆婆和两个上学的孩子。都基坤一个人在外做点刷油漆的短工养活着一家五口人。

  村里为了帮困给找了个拉垃圾的活,都基坤高兴坏了,四处找人,从亲戚那里借来了一辆二手拖拉机,承包了全村拉垃圾的工作。每天早上走一圈,把村里收拾完的垃圾送到垃圾场,下午再拉一圈。

  20年间,第一台拖拉机跑了13年下岗了,第二台拖拉机接着上岗……这回的拖拉机,是都基坤自掏腰包买的,而且是全新的。

  历届村“两委”班子成员对都基坤家的帮助令他一丝不敢懈怠。遇到活多干不过来的时候,他就雇人干,就是多花点钱也要把垃圾清理干净。

  20年后的今天,都基坤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个孩子,一个在国外读博士,一个研究生毕业在银行工作。

  “我现在一年也能挣个10万元钱,孩子都能自食其力了,也不用我花啥钱,家里衣食无忧,想吃什么就买什么!”

  都基坤家的生活好了,想在院外盖个车库,院里盖个小房存放土豆什么的。

  行还是不行,村里领导雷厉风行,不拖泥带水,当天就给了回复——院里只能盖个临时性的房子,院外按照规定是不允许盖的,盖了就是违建房也要拆除。

  不让盖,生气不?“不生气”。都基坤回答得特别干脆。“既然有规定,那就是谁家都不行,不仅仅是我家。村里都跟咱说明白,咱都理解。做事得有章有法,不能乱来。他们(村里)对我们好,我们也对他们好。你说是不是这么个事儿。”

  注入法治理念,春风化雨间消除村民心里的芥蒂,北海村的“法治种子”已经生根发芽。

  后记

  提升幸福感没有尽头

  退休后不用下地干活,还能领退休金,周老太的老年生活很幸福;既是美丽乡村的受益者,也是美丽乡村的创造者,王惠荣母女做义务环保员很幸福;在村里“两委”班子成员的帮助下,家里从低保户到衣食无忧,都基坤全家生活都很幸福……乡村振兴之路走得好不好,村民的幸福感就能说明。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无论如何发展,北海村始终都锚定着村民的幸福感。

  提升村民幸福感,离不开生活富足。“山上栽果树,山下搞养殖”,从海产养殖到生猪养殖,从普通水果到绿色水果,北海村转型改制,用法治助力发展,拽着村民的经济收入直线上升。

  提升村民幸福感,离不开环境优美。整建制动迁,曾让村容村貌有了瑕疵,大刀阔斧的改造,让人们很快又看到了一个崭新的美丽北海。村民自觉组成义务环保队,还把“美好环境家家受益”的理念一代代传了下去。

  提升村民幸福感,还离不开和谐融洽。纠纷调解、矛盾化解便捷高效,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触手可及……乡村治理,北海村以“法治”闻名。如今,村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已成为第一反应。

  生产生活“富足于内”,生态环境“美丽于形”,法治建设“如影随形”,如今的北海村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内外兼修”乡村振兴之路。

  时代在发展,村民们的追求、急难愁盼也在与时俱变,村干部也知道,提升幸福感没有止境,他们肩上的担子依然很重,但仍信心满满——幸福是干出来的,通过不懈努力,北海村会更富裕、更美丽、更幸福!

  

  北海村健身活动中心免费开放,村民们每天都来健身

  

  村民周元(右)向记者展示自家用盆种植的西瓜

  

  北海村生产的优质罐头桃挂满枝头


原文链接:http://chinapeace.gov.cn/chinapeace/c100042/2023-09/28/content_1268622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