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法治观察网!
调查动机
近日,一名身穿外卖服、戴着头盔的女子因深夜送餐被盗车,在街边号啕大哭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然而,根据湖南怀化警方核实,该视频信息为谣言,系由网民周某某等3人策划拍摄的虚构事实。这3人自今年4月起,发布多条自导自演的虚假视频,恶意散布谣言、混淆视听。
今年以来,接连不断有热门短视频被曝造假摆拍,引发舆论持续关注,这种为流量不择手段的行为也广受网友批评。那么,短视频究竟能不能进行摆拍,法律界限在哪里?层出不穷的摆拍乱象,又该如何依法治理?带着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在闹市区直播时,主播竟然在镜头前被人“绑架”,被套上黑色头套,拉到野外进行“活埋”……惊悚的场景让不少网友直呼“恐怖”,有人直接报警。然而,剧情很快反转,据青岛警方通报,此为网络主播为赚取流量、吸引粉丝而编造剧本进行摆拍直播。
最终,这个拥有超4000万粉丝的“网红”被警方依法予以处罚,其账号被平台无限期封禁。
类似的主播,在网络平台上不在少数。《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今年已发生多起短视频引发热议后,“反转”被曝是摆拍视频的事例。不少网友对此深恶痛绝,“以为是真事,结果浪费感情了”“想要引流也得有底线,至少要说明是摆拍吧”。
受访专家表示,在短视频大行其道的当下,一些博主为了吸引流量,事先设计拍摄脚本、摆拍等是可以理解的,但应注意边界。摆拍视频应在显著位置进行提示或标注,而一些内容涉及社会敏感话题,极易引发争议,不应成为摆拍内容。
造假摆拍扰乱公众视线
“喝个酒,交个朋友”“喝一杯就认识了,我的兄弟都在这里,给我个面子”……
不久前,一段“女子遭陌生男子要求陪酒”的视频冲上热搜,视频中不顾女子意愿不停劝酒的男子遭到不少网友攻讦。当地公安机关很快介入调查。最终,警方证实该视频为团队摆拍编造,涉事4人被行政拘留,相关账号被注销。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网上已出现多起造假摆拍扰乱公众视线的事件,类型多种多样——
悲惨遭遇系:今年年初,有媒体报道自媒体博主“云南波波”拍摄的四川凉山老人小孩的“艰苦生活”系摆拍,且其在镜头前捐3000元,拍摄完成后收回2800元;
“正能量”系:今年8月,河北涿州救援人员向媒体反映,两名男子带着一名老年人在深水区摆拍作秀,还穿着红色救援背心,被发现后对其进行了劝离;
陌生人系:今年5月底,一条涉连云港“女子输液被陌生男子拔针扎进水桶”的视频冲上热榜,后经公安机关调查,此事系当事女子孙某某为博人眼球摆拍;
制造矛盾系:今年2月,自媒体人谭某为博取同情、吸引流量,与其前夫共同摆拍家暴视频,并在直播时谎称报警……
多位受访网友说,当下刷到的能引起情绪变化的短视频,不少摆脱不了摆拍的身影,而一些主播也遵循着“摆拍炒作—吸引眼球—圈粉涨粉—流量变现—直播带货”的套路。
那么,短视频究竟能不能进行摆拍?法律界限何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曾持说,目前法律法规对摆拍行为尚未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多与制造谣言、煽动对立、扰乱社会秩序等有关。如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散布谣言,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信息;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应当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制作、复制、发布“煽动人群歧视、地域歧视”“宣扬低俗、庸俗、媚俗内容”的信息。
“视频创作,与其他创作一样,有‘剧本’是很正常的,理论上可以进行摆拍,如生活类、体验类、娱乐类的视频,摆拍大家也能接受。但要注意边界,违法摆拍往往同时满足两个特征:未明确标明视频为虚构、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曾持说,摆拍内容合规的界限在于,要么明确标明视频为虚构;要么它就不能直接涉及社会争议话题,把这个领域留给新闻。如果摆拍未明确标明视频为虚构并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它就越过了合法摆拍的边界。
在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苟博程看来,“摆拍”合规的边界,在于其内容是否有悖于公序良俗,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等。
摆拍内容提示尚不到位
“这种摆拍的人真的让人很反感,利用别人的同情心为自己创造利益,他们的良心何在?为什么现在有人不再相信任何人,就是因为有这种人的存在,这种造谣就该严惩,这是堵了其他人的求助路。”
在短视频博主摆拍被行拘的相关新闻下,有不少网友指责担忧这种多次出现的“狼来了”式的摆拍视频会消耗公众对相关热点事件的信任。
为何“摆拍—热议—反转”这样的模式能够屡次应验?
曾持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摆拍视频的内核一定是“合理”的,是社会上可能会发生的,比如“女子被陌生男子要求陪酒”的摆拍视频,社会上确实存在女性被骚扰的事实。“不能说大众缺乏辨别力,任何一种现象如果屡禁不止,其背后一定有更深的经济和社会因素。一方面,社交媒体是以流量为评价标准,视频平台的分红也是以流量为基准。这就使得一些博主为了流量,选择拍摄通俗、博眼球的作品。另一方面,如今人们看到争议事件时,往往不将其看作个案,而是倾向于将其普遍化——制造舆论热点的博主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大众心理,以抽象的社会矛盾反过来捏造事实。”
在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苟博程看来,造成摆拍乱象的主要原因是摆拍视频往往聚焦于生活痛点或时事热点,能够以较低成本吸引网络流量,逐利性驱使此类视频层出不穷。而短视频平台的合规监管力度不够,相关部门的依法治理工作仍有一定的进步空间。
为解决短视频摆拍乱象,今年7月10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要求“自媒体”发布含有虚构情节、剧情演绎的内容,网站平台应当要求其以显著方式标记虚构或演绎标签。鼓励网站平台对存在争议的信息标记争议标签,并对相关信息限流。
《通知》还明确提出,网站平台应当及时发现并严格处置“自媒体”违规行为。对制作发布谣言,蹭炒社会热点事件或矩阵式发布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造成恶劣影响的“自媒体”,一律予以关闭,纳入平台黑名单账号数据库并上报网信部门。对转发谣言的“自媒体”,应当采取取消互动功能、清理粉丝、取消营利权限、禁言、关闭等处置措施。
“特别对于涉及社会热点话题的视频,摆拍的,必须在视频显著位置告知观众作品为虚构。”曾持说。
但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很多视频创作者会在视频中加上“本视频内容纯属虚构”等类似提示,但不少人打起了“擦边球”:这些字体很小,有的和画面颜色混为一体,很难发现看清。
多措并举规范摆拍行为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针对虚假短视频的处罚多为账号封禁和行政拘留。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以《通知》和其他法律法规来看,行政拘留和封禁账号是常见且合法的处罚方式。获得的粉丝在封停账号后就清空了,营利权限也会被暂停。而且封禁账号指的是全网封禁,平台大多采取实名制登记,可以较为有效地杜绝再犯。
为规范摆拍行为,一些短视频平台也在积极探索。
今年3月,抖音《关于更新“剧情演绎”类视频创作规范的公告》提出,如作品因未对外注明系“演绎”或“虚构”,致使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产生误解,成为“不实信息”,平台将从严处置,视情节对发布账号给予全面禁言30天至无限期封禁等处罚;主动打标并有效对外展示的同时,剧情类创作作品仍需遵守抖音社区公约,包括但不限于:不得包含虚假慈善、虚假卖惨等违反公序良俗的内容,不得含有低俗、暴力、歧视等违法或不良内容。
快手官方近日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发布涉灾情信息行为”的公告:近期,快手平台在日常审核巡查工作中发现,有少量账号为博取关注,通过翻炒、拼接旧闻,发布灾情相关不实信息;在救援现场摆拍,干扰正常救援秩序等恶劣炒作行为。对此平台将依据《通知》要求和平台规则,严厉打击恶意歪曲事实、编造传播灾情不实信息的行为,对6100余条内容进行处罚并公示。
苟博程认为,对于治理虚假摆拍短视频,从监管部门到短视频平台、新闻媒体、视频创作者、视频观众等主体应共同努力。
“短视频平台应积极制定具体、切实有效的视频上传和审核规则、处罚规则,从传播源头把握视频质量,定期巡查并及时下架问题视频;监管部门开展专项宣传周等活动,向社会公众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展示典型案例;各类新闻媒体谨慎转发未经核实的视频;视频创作者主动遵守道德和法律底线;观众注意辨别虚假内容并积极行使举报监督的权利。”苟博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