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加入法治观察网!

法治观察网

网站首页

时政快讯
法治聚焦
政法资讯
法治建设
法治服务
当前所在:首页 > 法治纵横 > 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西宁之治”为何不同凡响?

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西宁之治”为何不同凡响?

发布时间:2023-06-11 来源: 中国长安网 作者:佚名

  

  

  一站式矛盾调解中心

  

  

  邻里牵手

  

  

  爱老幸福食堂

  

  

  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

  “夏都市民通”“平安联盟”大巡防等N个场景应用,让市域社会治理有温度更有深度,格外出彩。

  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充分发挥走街串巷、机动性强的优势,就地参与“随手拍”等社会治理工作,创新无限。

  “邻里牵手”“爱老幸福食堂”“15分钟幸福生活圈”“24小时平安在线”“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等一批具有时代特征、西宁特色的社会治理新实践蔚然成风……

  五月的西宁,阳光和煦,草长莺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在一幅幅向阳而行的画面中吐露芬芳,守护着百姓平安幸福。

  基础实,百姓安。一域治,天下安。市域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2019年12月,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正式展开,以全新的理念、思路、方法,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新路。2020年5月,青海省西宁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治国理政经验。治理青藏高原人口超过百万的省会城市,西宁该用何种“调料”来“烹制”特色鲜明的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佳肴”呢?

  从城市治理的难点、痛点中探寻发力点,以“共建共治共享”谋篇布局,围绕市域社会治理“怎么治”“治什么”,治理“靠什么”“为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西宁市展开积极探索,将众多试点经验从“盆景”巧变“风景”,把一粒粒“珍珠”串成美丽“项链”,以高质量市域之治建设高水平的平安西宁,构建起具有时代特征、西宁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

  怎么治?——党建引领,创新推出“八个一”工程

  “别看我们是老小区,物业服务却丝毫不差,如今小区环境变好了,很多搬出去的住户又搬了回来!”说起小区的变化,西宁市城中区礼让街新华巷1号院的刘淑庆老人,逢人就夸小区管理得好,住着舒心暖心加安心。

  规范的门禁、整洁的院落、郁郁葱葱的植被,走进新华巷1号院,很难想象,这个修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旧小区,曾是一个无物业、无单位、无人管理的“三无”楼院,基础设施陈旧、环境卫生差、安全隐患多。

  改变要从2019年说起,西宁市城中区礼让街街道针对所辖新华巷1号院等4个老旧楼院存在的共性问题,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方合力,抽选骨干党员,选派社区委员担任物业服务企业党建指导员、“红色物业”管理员,成立“红色物业”党支部,四个老旧楼院实现了由“三无”向党建统领,党群心连心、聚力谋发展的红色楼院,生态环境优美的绿色楼院,政务加互联网型的智慧型蓝色楼院,独具文化气息的橙色楼院等“四色”楼院转变。

  这是西宁市创新实施市域社会治理“八个一”工程的缩影。

  如果要问,西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最大的亮点是什么?首当其冲的便是“八个一”工程。

  作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该如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市域特点的西部省会城市社会治理新模式?西宁进行深度思考后作出这样的探索——

  把试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明确3个板块、92项基本要求及25项区域特色任务,绘就路线图,划定时间表,形成推进合力……一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号角全面吹响。

  围绕怎么治?西宁市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找准“发力点”,明确“主攻点”,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提升,创新实施市域社会治理“八个一”工程,促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走进西宁市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80多平方米的电子大屏前,24个市直部门和各县区工作人员,随时关注着城市交通、危化品数据等状况;“12345”话务大厅内,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话务员一边与市民沟通,一边记录市民反映的问题……在每一个细节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这个城市“最强大脑”全天候服务社会治理的便捷高效。

  据介绍,西宁市城市运行指挥中心是青海首个应用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与全市多家单位近百个信息系统和数万路视频监控资源的数据链通,环保、交通、城管、水电气等部门派驻人员入驻指挥大厅开展工作。城运中心整合了19条公共服务热线,并与“12345”政务热线实现融合联动。

  这仅是“八个一”工程的其中之一。如今,通过“一个中心统指挥、一个平台通社区、一条热线连民生、一张网络促服务、一支队伍管执法、一站多元解纠纷、一套系统抓综治、一张网格强基础”这“八个一”工程的实施,在体制机制的引领下,不断立起西宁市域社会治理“新坐标”。

  治什么?——多元共治,“五治融合”夯实平安根基

  “寸寸面、尕面片、粉汤……村上食堂饭菜天天不重样,干净、卫生又好吃,日子越过越甜蜜。”说起村上的“爱老幸福食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镇仙米村村民张有范赞不绝口,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仙米村属浅脑山地区,近年来村上年轻人外出务工多,留守老人的吃饭成为一大难题。急群众之所急,2019年,村上修建老年之家,成立“爱老幸福食堂”,从根本上解决了村上一百多个老年人的吃饭难题。

  看似简单的一餐热饭,却是很多老年人的期盼和幸福,更是党和政府念兹在兹的民生牵挂。

  幸福是什么?每个人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每种幸福背后,不变的是人们对所在地域、城市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

  提升治理效能,托起稳稳的幸福,围绕市域社会治理“治什么”,西宁聚焦群众最急最盼最愁问题,深化“五治”融合,推动形成政府、社会、社区和居民联动共治的工作局面。

  强政治——率先在全省启动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位管理试点工作,推进“夏都城市”党建联盟建设,打造“石榴籽”社区党支部、“红色物业”示范点、“党建+网格+警格”等基层治理样板,成立全省首个外卖党组织,立项推进“夏都红骑手”党建项目,建立互联网企业党组织21个。

  扬法治——首创“律师预约”“在线公证”服务,开启全省首条“民法典宣传公交专线”,开发“12348西宁法网”,开辟军人军属法律援助通道,组建疫情防控法律服务团,“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等诉讼服务让群众办事更便捷。

  重德治——以移风易俗为抓手,大力整治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陋习,西宁市97.5%的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探索形成“百事能工作室”“乡贤评理堂”等文明实践品牌,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精神动力、道德滋养。

  抓自治——西宁市176个社区设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便民服务,打造“邻里牵手”升级版,推广“爱老幸福食堂”“15分钟幸福生活圈”“24小时平安在线”等经验做法,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创智治——以“数”赋能,建成全省首个市级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全面打造智慧城市“安全大脑”,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智慧治理新格局。

  西宁市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深化“五治融合”,如今,西宁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8798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网格参与基层社会治理,117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遍布西宁,打造出111个以移风易俗为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乡镇、村,1.5万人组成1500余支“红袖标”群防群治队伍,守护西宁“安宁”。

  靠什么?——创新理念,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特色

  “没想到,‘互联网·无人律所’这么方便!通过视频连线和专业律师沟通,几分钟就解决了我的问题。”前几日,西宁市民范先生在西宁市城西区贾小社区智慧平安驿站体验了“无人律所”的强大功能后连连称赞。

  范先生因交通事故腿部受伤,和对方多次沟通赔偿事宜后无法达成一致,社区工作人员在巡查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为他在“无人律所”联系律师在线答疑解惑,并免费打印了诉讼模板。

  范先生所体验的“无人律所”是一种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运用于一体的新型设备,居民只需通过刷身份证,简单几步操作,不仅能实现与专业律师“面对面”交流,“无人律所”还可帮助居民精确计算诉讼费、工伤赔偿、交通事故赔偿等费用。

  走进贾小社区智慧平安驿站,映入眼帘的便是“无人律师事务所”服务岗亭,还有一辆酒驾毒驾VR体验车,一台电信诈骗体验终端机。据介绍,这里是青海首家智慧平安工作站,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又一个成果展现。

  市域社会治理“靠什么”?西宁给出的答案是:创新理念,依托现代科技手段搭建信息互联、数据共享、高校转运的治理平台。

  西宁市是连疆络藏、通往内陆的重要门户。作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国家战略中发挥着“稳疆固藏”的桥头堡作用。

  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中,西宁秉持创新理念,结合地域特色,在省级区域特色基础上,自选四项符合西宁实际的“特色清单”,努力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

  “分级评价”稳安全——在全国率先实施社会治安分级评价机制改革,西宁市公安局每月绘制“西宁社会治安行政地图”“社区民警管区治安行政地图”,科学合理配置警力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预警防范处置,全市110警情和群众反映强烈的侵财类案件明显下降。

  “医联体改革”惠民生——在全国率先推行市、县、乡、村四级跨区域紧密型一体化医联体改革,统筹城市和县域医疗技术、公卫服务、资源设备等健康资源,构建“群众跑一次、医生全程管、健康有保障”的健康管理新模式,西宁市14家公立医院均参加医疗责任保险,医疗纠纷解决效率持续提高,医患关系进一步融洽,群众满意度达91.7%。

  民族团结促和谐——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出示范、走在前列,取得“四个第一”的骄人成绩:首个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省会城市,西宁市创建工作实践作为全省惟一入选中组部主题教育案例汇编,首个中央文明委“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基层联系点,首次在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中央党校汇报交流西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践。7个县区均获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荣誉。

  绿色发展提品质——充分发挥网格化服务管理优势,推动社会治理网格和生态管护相融合,把生态管护员、护林员、河湖长等纳入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构建生态领域矛盾纠纷联调、重点工作联动、服务管理联抓的工作格局。依法惩治生态文明领域违法犯罪,三年来,共办理涉林刑事案件1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1人,起诉39件117人,有力维护了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为什么?——安民为本,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通过智慧小区建设,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安全感。”西宁市城西区杨家寨村小区居民张正心感慨道。194路高清视频监控,6路人脸识别、4路车辆识别和3套人脸门禁系统,筑起智慧小区建设防控网……走进小区视频调度室,立体云防控系统实时将小区各个领域的安全情况精准录入,做到人过留影、车过留牌、卡过留痕。

  试点工作中,西宁市持续聚焦民生热点问题,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建设、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重大社会风险防范和基层基础工作,大力推进“8+1+N”项目建设,努力形成平安共建、成果共享、智治支撑的社会治理新局面,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提升矛盾预防化解水平,推进“枫桥经验”西宁化,线下整合信访、法律、诉讼等服务中心,建立推广“一站式”多元矛盾解纷中心,创新打造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矛盾纠纷联合调解室、水井巷商圈调解室等特色品牌;线上依托矛盾纠纷化解系统,“12348”西宁法网在线咨询、在线调解、在线援助,打通了“现场十远程”的双通道。

  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水平——依托“雪亮工程”、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石榴籽”家园社区治理平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发展。开展“防风险、除隐患、降发案、保平安”专项行动,西宁市治安警情、治安案件、刑事案件数量明显下降,刑事案件破案率高达48%,创近年新高。

  提升科技赋能智治水平——发挥市、县、乡、村、网格五级视频指挥调度功能,实现对各类事件实时监测、分流处置、跟踪问效。西宁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要场所实现高清视频监控全覆盖,视频高清率达100%。

  全国省会城市中唯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地区、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这一个个全国荣誉正是西宁开展市域社会治理试点成果的最直接体现。

  在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中,西宁汇聚一股时代清流,带着昂扬的斗志,展开勇毅的行动,全力争当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排头兵,探索出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社会治理发展之路,“西宁之治”在新时代焕发出耀眼光芒。


原文链接:http://chinapeace.gov.cn/chinapeace/c100065/2023-06/07/content_1266291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