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法治观察网!
为了那双眼睛
□王红心
我是一名人民警察,也是一个母亲,还是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最欣慰的是,30多年来,通过我的帮助,一个个迷失方向的孩子走上正途,一个个孤儿重新获得了母爱,一位位贫困母亲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经常有人对我不解,“你已经帮过他了,如果他再有其他问题,就别管了。”“这个孩子看上去不懂得感恩,以后别管他了……”面对这些问题,我常说,他们是我生命中遇到的人,我要真心对他们,帮助他们,无论他们肢体是否健全、完美,无论帮助几次,无论他们是否表达谢意,否则,我心中有愧。但有时我也会在内心追问自己“为了什么?”
一天晚上,我在《读者》中读到台湾作家三毛的文章《你的那双眼睛》,一下子豁然开朗——
1982年冬天,在一次长途旅行中,三毛抵达墨西哥。在城内所谓的“玫瑰区”,三毛在试穿一件衣服时,与一个少年一双深奥含悲的大眼睛相视。少年的铜器摊子面没有一个人驻足,考虑行李箱里已没有空间能够盛放任何铜器,因此三毛没有买。而少年的那双眼睛,在那半年艰苦的中南美之旅中,没有放过她。只因没有买下那个摊子上的铜器,使她背负了那么重的歉疚感一站一站地走下去……
我曾经无数次遇到那样的眼睛……
那是沧县贫困学生小林的一双眼睛。小林与年迈的奶奶和患有精神病的父亲一起借住在他人的一间门市。2012年春节前,我带领志愿者到家中走访,年幼的小林把头深埋在胸前,一句话也不说。我蹲下身,双手去捧他的脸,我想让他抬起头,想看着他的眼睛说话。他把脸慢慢抬起一些,那怯懦、躲闪的眼神一下子夺占了我的心,我忍住泪水,把他搂进怀里,轻轻地抚摸他的头……从此,我时常去看望他,给他买去衣服、鞋和食品。五个月后,当“红心志愿服务队”再次组织活动,在现场见到他时,他微微笑着,眼睛里不再有害怕,有的是安静和信任。
那是残疾兄弟和他们姐姐的眼睛。孟村的贫困孩子树长和树根双手都有残疾,手指间有蹼,像鸭掌一样,他们的父亲不幸溺水死亡,母亲忍受不住这巨大的打击,患了精神病,13岁的姐姐福力为维持生活,辍学去饭店打工。2010年冬天,走进这个家庭后,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就时常浮现在我脑海。我多方奔走,先后帮助树长和树根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为姐弟三人分别联系学校,免费让他们上学,联系华北石油精神康复医院为他们的母亲进行治疗。如今,他们的母亲已能在本村打工,姐姐福力作为一所中专学校的实习生在北京实习,管吃管住,每月还发放生活费。当年,8岁的树长、6岁的树根,他们哀伤、无助的眼神已转换成快乐、幸福的眼神。小树根在学校宿舍里,不愿让我走,用企求的目光看着我,一声声喊我妈妈;我带着姐弟三人去公园游乐场,孩子们眼里放出光芒……这些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说起与孩子们结缘,记得那是1990年5月,我在石家庄裕华路派出所实习,当时派出所破获了一个少年盗窃团伙,其中一个13岁的孩子,宁愿留在派出所也不愿回家,我一有时间就找他聊天、谈心,实习结束我要回学校时,他对我说:“阿姨,我想跟你回家!”看着孩子胆怯而渴望的眼神,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就是从那一刻起,我觉得我应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参加工作之后,我始终关注青少年犯罪现象,帮教、关心失足青少年,让许多孩子走向新生。我经常到看守所看望、帮教涉案少年,给他们送去食品、衣服和书,我曾带着蛋糕驱车300多里去给失足少年过生日,我还给重新回归社会的孩子联系工作。通过我的帮教,一名少年如今已成为上海一家酒店的部门主管,并且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志愿服务。
多年来,我深深地感受到关爱青少年的成长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从2003年开始,我先后担任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我给孩子讲的一堂课、一句话,也许能让孩子记一辈子,成为他生命里的一盏灯,永远带给他希望。再后来我开始救助贫困学生、关爱贫困母亲。
多年的志愿服务经历最终使我萌生了带领更多人一起从事奉献社会公益活动的想法。2010年9月,我发起成立了“红心志愿服务队”,现志愿者近3000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5岁。我们先后组织普法、助学等活动700多次,行程10万多公里,帮助贫困学生700多人。
为了那双眼睛,那双生长希望和光明的眼睛,那双传递温暖和爱的眼睛,让我们一路同行!
(作者单位:沧州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