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法治观察网!
想了解第一手的法院故事么
想知道法院的法官是如何办案的么
不要着急
吉林高院邀请
吉林日报记者丁美佳
江城日报记者赵迎华
吉林乌拉圈记者马英
深度体验法院工作
让他们
带你get你所不知道的法院
今天我当班
3月4日,晨曦微露
位于长吉走廊中间地带的
永吉县岔路河镇上
一座灰色小楼亮起灯光
为沉静的小镇平添一份温暖
这是全国法院先进集体、永吉县人民法院岔路河法庭的办公地。此时,庭长于洪军正在厨房里,和厨师一起为同事们准备早餐。
岔路河法庭距离永吉县城和吉林市区都是50多公里,通往县城的道路全是盘山公路,通勤极为不便,是为数不多的需要干警住宿的法庭之一。为营造以庭为家的温馨氛围,于洪军常常到厨房“露一手”,给同事们调剂调剂伙食。
喝了一碗热乎乎的水豆腐,吃了一个刚出锅的糖三角,于洪军带上法官助理小李,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按计划,第一站去企业。
岔路河法卜庭辖区有4个乡镇、64个村,辖区总面积一千多平方公里。自中新吉林食品区落户这里之后,岔路河法庭就将定期访企问需作为份内工作。这次于洪军和小李去的是一家发展前景好、且能为当地提供两百多个就业岗位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
“你们来得真及时,正好有个法律问题想去咨询!”见到于洪军,企业负责人拿出一份销售合同,请于洪军好好为他们“把把关”。这些年,为帮助企业降低法律风险,岔路河法庭的法官没少为食品区的企业提供贴身服务。如今,法庭的重点服务企业名单已经扩大到15家,这里的企业早已把法庭的法官当成他们的编外法律顾问。
解答完企业的疑问,于洪军看看表,拨通电话,约上当事人,驱车赶向位于镇东头的荒山地。
这天,风很大,气象台发布了大风蓝色预警,走在崎岖山路上,风吹得人睁不开眼睛。于洪军不管这些,扒拉着枯草,在山坡上一边查看一边和当事人聊了起来。他想确定,当事人肯不肯为和解做些让步。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让于洪军学会了与农民沟通的技巧。聊天中捕捉到的信息,往往能在案件调解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止纠纷于萌芽,化矛盾于基层,这是岔路河法庭多年来坚持诉源治理的实践与共识。三年来,法庭调裁案件占案件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一个案件调解成功,不知要法官多说多少话,多跑多少腿。
这次踏查的案件是农民间因土地征收补偿分配发生的纠纷。虽然已经开了一次庭,但当事双方都是乡里乡亲,如果一判了之,案结了却不一定能实现事了人和,这是于洪军千方百计促使双方和解的原因。
踏查结束,回到法庭,一位追债无果的老农正在窗口立案。听说老人家住在六公里以外的东高家村,他手把手教会老人在手机上使用“吉林移动微法院”,以便他随时了解案件进展情况。
宁可自己多跑路,也让群众少跑腿。针对辖区农民居多的特点,法庭采取了一系列亲民、便民、利民措施。一方面,他们将农民工、贫困户、孤寡老人、残疾人、未成年孤儿等困难群体都列入了司法救助范围,确保经济上确有困难的当事人的诉权都能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他们在辖区内的金家乡、一拉溪镇和万昌镇设立巡回审判点,春耕农忙秋收时节,他们还会开庭进村组,调解到田埂,最大限度便利当事人。三年来,他们累计为96名困难当事人提供了43万余元的司法救助。去年春耕时节,头道沟村刘某叔侄二人因一根垄发生纠纷,法官多次深入到田间地头勘查和调解,最终促使叔侄二人相互谅解,重归于好。
午饭后,于洪军如约来到岔路河镇火石村村委会。在这里,他要与经管站、司法所和村委会相关人员一起,共同为一起征地纠纷做一次联合调解。三年来,岔路河法庭诉前化解征地赔偿争议641件,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些成绩为于洪军这类争议开展调解增加了底气,虽然现场双方态度都很强硬,但他说,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有利于和谐稳定,就会将调解进行下去。
采访后记
夜幕降临
岔路河法庭办公室的灯光
又亮了起来
于洪军和法官们
端坐在电脑前
开始整理案卷
计划明天的工作
记者深深体会到,在这里,司法为民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话,是于洪军们对日复一日平凡甚至琐碎工作的毫不懈怠,是他们在一个个案件中为实现公平正义的奔波操劳,是一项项便民举措传递出的司法温暖,更是“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