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法治观察网!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这首小诗来自于《非暴力沟通》,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启迪。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心理学博士马歇尔•卢森堡,他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提到“暴力”,我们脑海中马上浮现的殴打、杀戮和战争的场面。事实上,暴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对话中,比如当丈夫忙于应酬到凌晨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时,当员工努力完成工作但面对上级的批评时,当家长看到孩子没有按照他的指示去做时,语言暴力可能随时爆发。
造成暴力沟通的原因是什么呢?卢森堡博士总结了四点原因。第一个是道德评判,当我们看见某个人做了某件事后,我们有一种习惯性的定义,特别是对于不熟悉的人,更容易给予道德评价,就像文章开头的小诗所表达的偏见;第二个是比较,特别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人们经常不自觉的脱口而出“你看看人家谁谁谁”,但其实这会给孩子带来特别大的心理伤害;第三个是回避责任,有的人特别喜欢说“我不得不”,长期做“不得不”做的事情会使我们越来越痛苦,而实际上,这是回避责任的表现;第四个是强人所难,这常常暗含着威胁的意味。比如父母、师长常常通过盛气凌人的表达方式让孩子服从,如果不配合,孩子将会受到惩罚,这对孩子来说也是极具杀伤力的。
卢森堡博士还给我们总结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分别是:观察(区分观察和评价,仅针对具体的行为,发表不带任何道德评价的意见,而不由此行为推测、总结其人的性格和其他方面)、感受(区分感受和想法,清晰地表达感受)、提出需求(减少抽象的语言,用具体的语言描述需求)、请求帮助(直观的表达“我要”,而不要表达“我不要”,明确目的性)。上述四要素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想要做到非常难,生活中,人们总是喜欢使用委婉的语言试图让别人感受到我们的需求,而不是直观的表达出来,很多人觉得有些事说出来就没有意思了,但当别人未能读取我们的想法时,自己会陷入痛苦和暴力的漩涡无法自拔,当痛苦和暴力的情绪不断累积,终究会在某个点爆发。而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人们在沟通之中不要模糊焦点,不要让别人猜测,要善于清晰地表达自己具体的感受和需求,要明确沟通的目的性,这会大大提升沟通的效率。
卢森堡博士在书中,提到了一个词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爱自己”。非暴力沟通可以用于发展友谊、促进亲密关系、改善工作交流,但是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爱自己。当我们表现得不完美时,我们会对自己说“笨蛋”“愚蠢”,许多人会因此陷入憎恨、内疚的痛苦之中。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遇到挫折时,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应该学会自我宽恕,对此我十分有感触。我曾经常纠结于自己一些或大或小的失误,因此满怀遗憾愧疚和自责,并不停的训斥自己:“你怎么可以这么粗心!”,使自己沉迷于愧疚感之中,虽然这会让我对这个失误记忆深刻并不会再犯,但我也因此每日郁郁寡欢、陷入自卑,甚至食欲不振,最后不得不去看医生,耗费了许多的精力和体力。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很容易原谅别人,发生在自己身上却无法宽恕自己,这是因为我只爱光鲜亮丽、完美无瑕的自己,不爱黯淡无光、犯错失误的自己,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爱惜自己的关键之一是同时包容那两个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我们无须对自己过于苛刻,要试图去理解过去的所作所为,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寻找未满足的需求,实现内心的渴望,正确的做法是与自己和解,理性的认识自己,分析问题的根源,从失误中获益,并将失误看做通往能力更高阶层的道路,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需求以及如何去满足需求。如果不是《非暴力沟通》一书,或许我将继续沉浸在低沉的情绪低谷中无法走出来,沦为情绪的奴役,而“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个人而言,良好的沟通能够使我们很坦诚地生活,很有人情味地分享,在人际互动中充分享受自由、和谐和平等。无论是在家庭、职场还是其他人际关系中,如果缺乏有效沟通,会导很多致事情难以处理,工作难以开展。而非暴力沟通引导我们改变说话和倾听的方式,沟通不再是条件反射的脱口而出,而是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并有意识地去使用语言。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别人,而是在真诚而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同时尊重和倾听他人,这样,在每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内心真正的声音,从而轻松破解爱与理解的摩斯密码。
上一篇:萌犬多多:我用笑容温暖你
下一篇:两代人的童年